眼下,外賣O2O正步入一個拐點階段:大眾點評和美團合并抱團取暖,滴滴投資了餓了么。另有消息稱,阿里放棄了美團的股份,將投資15億美元給餓了么。這個市場究竟怎么了?難道大家除了投資融資就沒有別的玩法了嗎?為什么規模優勢、馬太效應在外賣市場卻有點失靈了。
O2O模式網站
為此,我們來聽聽戰斗在外賣O2O一線的到家美食會CEO孫浩的觀點,看看他對國內當下外賣O2O的理解。
用戶“擠出效應”開始發酵
現實中我們看到,當前外賣O2O市場因為大規模的補貼帶來了流量的猛增,但在硬幣的另一面,則是眾多優質用戶的“擠出效應”正在發生著。
實際上,這種擠出效應早在團購時期就發生過,有些特色餐廳原本用戶愛去,團購的出現使堂食在一個階段內到店率猛增,于是等位時間過長,用戶就煩了,一批原本只在意菜品和服務,對價格不敏感的用戶就選擇了離開。
這種擠出效應在生活服務領域里會表現的更為明顯。對外賣O2O而言,訂單量和外賣平臺的服務供給能力休戚相關。在一個配送區域內假定一天只能保質保量配送10萬單,平臺方在各種補貼后強行把訂單拉到30萬單。這種情況下,既有的配送運力自然無法支撐,直接導致配送時間增長,服務水平下降。這時一定會有用戶覺得你慢了,我的餐都涼了,你的服務供給能力根本沒到位。
不過,這種擠出效應在出行O2O領域卻不那么明顯。為了沖流量,只要補貼夠,私家車數量足夠多,能打到車并且安全順利的到達目的地,對于用戶來說已經足夠了。而在類似保姆、美甲、外賣這些上門型的生活服務領域,補貼越是顯著,服務品質就越有可能下降,一些優質用戶的擠出效應隨之越明顯。
所以,在非標準化的生活服務領域,用傳統沖擊流量的打法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然這一點也可以通過錢來彌補,但燒錢的量級以及燒錢的投入產出比就顯得很不健康了。
行業深陷“規模不經濟”泥潭
除了用戶擠出效應開始發酵外,整體來看,眼下國內的外賣O2O市場還陷入了“規模不經濟”這一泥潭,并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正常的商業規律。
按照正常的商業規律是:隨著規模擴大,馬太效應出現,同樣的成本結構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但在外賣O2O行業內,一家平臺大舉燒錢,用戶便很快被遷移,規模效應馬上呈現,但領先者規模越大,虧損越大。
因為,即使你領先,但對手也可以砸錢搶市場,雙方都虧,形成持續性損耗。可以說沒有建立一個即使對手砸錢也打不破的壁壘!大量耗損抵消了規模擴大本應帶來的好處,邊際效益削弱,甚至為負,這就形成了外賣O2O的規模而不經濟。
這就和當年的視頻網站很類似,優酷土豆最終也沒能實現規模經濟,持續虧損中被阿里吞下。
可以說,外賣O2O是有規模,有營銷卻不符合健康的商業邏輯,不具經濟效益。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病態,得治。
這點,國外的一些外賣平臺的健康模式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參照意義。比如, GrubHub、Just-Eat和Delivery Hero他們都沒有投入巨額的補貼來教育用戶、培育市場,而是在商戶服務和消費者服務兩端發力,隨著規模的越大,隨之也獲得了高額的利潤。
情感生產力才是解藥
當中國3億中產階級崛起,消費大升級后,用戶更加在意的是好的服務品質,而不是單純的價格,這就需要大家將視線從價格生產力轉移到情感生產力上。
好的服務品質會形成一種情感的依賴,形成信任度。對外賣平臺來說,這樣的情感是一種生產力,可以不斷再造價值。因為無論是任何商品,服務,渠道,只要這種情感識辨度和信任度足夠強烈,真正讓用戶獲得好的價值,就能獲得用戶的共鳴,品牌的溢出效應就會隨之而來。
更何況,當下食品安全成為用戶最關心的問題,重構與用戶之間的信任感將是外賣O2O平臺的首要任務。未來誰能真正贏得用戶的信任,也就是俘獲了一大批忠誠的用戶,誰才最有可能笑到最后。
這就和海底撈火鍋之所以能用服務贏得用戶芳心是一樣的道理。到家美食會從創立時就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并一直在進行著探索,當然這個過程是很艱難,但我們依然會堅持。
總之,無論是當前正在發生的用戶擠出效應,還是燒錢下的規模不經濟怪圈,根源都在于行業內不正當競爭。未來,用戶將向真正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平臺的靠攏,并為好的服務買單。我們也希望,整個行業一起努力,培養起用戶對外賣O2O平臺的信任,形成依賴感,最終迎來一個燦爛的明天。
(轉載自 山西新聞網)
溫馨提示:
如果您在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制作、網站建設、實施、維護等方面遇到疑難問題,歡迎聯系乾元坤和技術工程師,他們會給您詳細的解答,聯系方式:13522956919 1352295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