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馬B2C:用時尚合伙人圈地社群經濟給服裝B2C平臺提供了一個參考,對于共享經濟采用哪種模式一直都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其實提起“共享經濟”,Uber、滴滴、Airbnb成為我們條件反射所能想到的名詞。在第一波共享大潮中,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利用互聯網搭建個人與個人連接和分享的平臺,使社會中的閑置品和資源流動起來,以求更好更高效地進行利用。
從C2C到B2C,共享經濟將怎樣發展?
“弱化所有權,釋放使用權”,這成為通常而言解釋共享經濟的角度。
傳統上認為,共享經濟經濟就是整合線下的物品或服務者,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商品或服務,同時讓閑置的商品和時間創造收益。需求方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無疑,Uber、Airbnb、凹凸等我們現在可以脫口而出的C2C共享大鱷,是當前人們所理解的最為普遍的共享經濟類型,我們姑且稱為共享經濟1.0模型。
共享經濟1.0模型的特征有三:1、高頻需求。這很好理解,高頻次的需求提供了共享的基礎,比如打車;2、相對標準。例如打車就是人的位移,從一個地理位置移動至另一個位置的需求;3、需求缺口。需求出現缺口的原因很多,或是因為供給不足,或是因為供給單一。
共享經濟1.0的局限與原因
目前市場中體量較大的共享領域創業公司基本都依循著1.0模型的思路不斷發展壯大。從2012年滴滴出現,到如今滴滴、Uber合并,神州、易到等幾家爭鳴,再到突然而至的網約車新政,透過共享出行領域波譎云詭的表象,我們觀察到單一共享1.0模型的捉襟見肘之處:1、服務品質不恒定,用戶在體驗上有很大問題;2、傳統C2C共享(以滴滴為代表)實質上沒有完成成本結構的優化;3、C端的供給真的可持續嗎?
這是為什么?
共享1.0模型中,共享的商品大部分需要伴隨人的服務,一個標準的產品加上一個無法標準化的服務提供者。那么問題來了,人和人是有差異的,平臺很難對非員工的人進行標準化約束,管理手段也很有限,無外乎經濟獎勵和經濟處罰。
其次,為什么說無法完成成本優化?以滴滴為例,改善叫車效率并不代表成本結構的優化。滴滴作為一個信息平臺,其模式是無法改善包括車輛成本、燃油費用和人工服務等方面的成本結構的。同時共享1.0模式由于自身不掌握產品,管理難度會越來越大,與多方的矛盾沖突難以避免。
起初共享車的概念,是已擁有車的人在閑暇時間將出行資源分享給他人,但隨著人們發現成為專車司機會帶來較為豐厚的收入,加上社會中車輛供給的短缺,無車的人選擇購買車輛轉職為司機,成為供給方,這是滴滴無法控制的車輛成本的增加;又或是一個原本僅在閑暇時間充當司機的人,因收益豐厚成為專職司機,但隨之帶來時間成本和服務成本的增長。服務成本伴隨使用時間的增長而增長,甚至時長越長,單位時間的成本越高。
所以共享看似很美,但目前各類共享平臺都無法穩定提供“既好又便宜”的服務,共享1.0的繁榮實際是傳統供給缺失而產生的機會。
再次,隨著C2C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C為主的供給是否也會出現短缺?比如人們擁有汽車的心理需求將會降低——當你出門就有車,體驗好,價格便宜,還不用考慮停車問題的時候,那為什么還要買車?
讓我們把眼光放到5年乃至10年后,很多行業C端的供給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萎縮,目前中國車市的增速已經放緩,而存量很大,越來越多的存量也將抑制增量。目前的共享依賴的是巨大的存量市場,在未來當C端供給萎縮至一定程度時,C2C共享模式不可避免地將會遭遇另一個瓶頸期。大家都想成為共享的使用者,誰來成為供給者?
B2C將是共享經濟的未來
毋庸置疑,共享1.0創造了很多價值,最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在填補需求缺口的同時,降低了原所有者的保有成本。假設在北京養一臺車的月成本是6000,包括停車費,折舊、保險等等,我們統稱為保有成本,在共享1.0的模型中,通過將車的使用時間出租與他人,可能會將保有成本降至4000元。
但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
首先,車主獲取的收入并不能完全視為保有成本的降低。因為當車主成為司機時,同樣付出了時間與服務,所賺取的報酬是付出的服務所應得的。司機的角色,是用服務去換收益,邏輯上這屬于一個固定收益,成本不會隨著規模擴大而降低。
其次,油費、保險、過路費、每臺車的折舊等等費用并沒有減少,哪怕增加了再多量車,規模效應應該帶來的成本降低也不會發生。
新的價值并沒有被創造,從保有成本的角度來看,雖然有所降低,但用戶原本應當承擔的部分并無大變。
因此我們猜想,在共享經濟2.0的時代,有沒有可能是一個產品所有者來提供優質的產品,用戶的保有成本為0,并且能擁有很好的使用體驗?
我們認為答案在B2C。
終有一日,用戶不再承擔保有成本,而是由B端提供優秀的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需求。 為什么很多人仍然選擇要擁有私家車,一方面考慮到便捷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目前的共享車體驗差,租不到理想車型、覺得別人的車不夠干凈……等等原因。
目前基于C2C的共享很難完全滿足用戶在體驗上的需求,但這些難題或許可以通過設計優秀產品的思路來解決。
共享經濟2.0的優點
B2C模式蘊含的是用產品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會帶來幾個優點。
一是產品的標準化,帶來更大的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指的是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產品價值得到自然提升。但這一點在滴滴模型中并不成立,為什么?因為當滴滴依靠大量補貼以期望擴大供給端時,神州、易到等對手同樣可以做到用大量補貼來吸引C。用戶沒有忠誠度,滴滴面對競爭對手的沖擊也沒有特別有效的對策。 反觀B2C模式,由B端提供的標準化產品理論上會比C2C更容易產生網絡效應,隨著產品投放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網絡效應也越強。這也部分解釋了在目前的出行領域越來越多的公司走向自營。具有代表性的是戴姆勒car2go。
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都在于產品的優質與否。不少人都有這樣經歷:小區外的馬路半年翻修了三次,第一次因為忘記埋管道,第二次是不知為何要換一批地面磚瓦,第三次是因為要擴車道。對社會資源的重復浪費即無甚大意義,也令人憤怒。制造優質的產品是一種升級,大量地重復、制造劣質產品才是值得憂慮的生產成本。
熊貓君認為,在單車共享模型中,投放傳統模型的自行車就是一種資源浪費,重復制造大量社會垃圾,是對社會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二是去除人的因素。
人的服務很難標準化,同時人的服務成本也是共享模型中不可忽視的。在B2C模型中,B端提供的產品如果是能夠去除人的因素,例如未來的無人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等,那么想必會創造更高效的價值。
我們大膽地預言,共享經濟的模型將加快向2.0模式進化的腳步,目前美國的Airbnb和Uber已在準備自營酒店與車,而類似2.0的模型也將越來越多地出現。當企業發現只有自己擁有產品,標準和管理才會更優更高效時,進化的趨勢已然不可阻擋。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B2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