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管理是企業中的一項日常工作,管理人員每天都要對設備的各項內容進行檢查,設備的日常基本管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設備檔案管理、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設備維修管理、設備的備品備件管理。
如何做好設備管理基本工作
一、設備檔案管理工作
設備檔案是設備一生最基本的記錄文件,記錄了一臺設備從規劃、設計、制造、到使用、維護、改造、更新、報廢的全過程。它包括設備說明書、圖紙圖冊、技術標準、臺服、檔案以及原始記錄等。它的記錄和使用,對帶助設備管理人員更詳細的綜合評價管理費用,更準確地制訂維護和維修工藝標準,以及備品備件的選購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
1.正確制訂維護標準并嚴格執行
維護標準主要有兩種:點檢標準和潤滑標準。這兩項標準的正確制定,對設備的高效使用產生直接影響。
(1)點檢
點檢就是通過對設備運轉部件作正確詳細分析后,制訂標準(如溫度、壓力、振動,聲音,腐蝕,泄露等),然后采用各種手段,例如聽、看、摸、嗅等,對這些部位按側定標準定人定時進行運轉正常性判定。重點部位需采用高精度儀器,如振動測試儀、磁粉探傷儀等,這是發現設備事故并將其消除于萌芽狀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設備管理部門應不惜重金,培訓點檢人員,配備高精儀器。
(2)潤滑標準
有資料統計顯示:70%以上的設備故障是因潤滑不當而加重設備磨損造成的。應重視潤滑標準的制訂和執行工作。制訂這些標準時,應該從運轉(相對運動)部位速度、設定間隙、受力情況、溫升以及設備工作環境、性能等多方面綜合考慮,以免在實際潤滑過程中,形不成油膜或油太多,起不到潤滑作用以及造成污染和人力物力浪費。相同的設備在不同的企業和時期都有不同的點檢潤滑標準,設備管理人員應因地、因時、因經驗制訂,不可盲從。
標準制訂結束后,應會同生產人員、維修人員會審后,再投入生產使用并嚴格監督執行情況,定時檢查記錄是否完整,是否按規程操作,切不可馬虎從事。
2.全員參與管理
在不少企業,存在一種誤區,認為設備管理是設備技術人員和維修維護人員的工作,與生產操作人員無關。其實生產操作人員是設備的直接使用者,他們雖然對設備的結構、原理不如維修人員清楚,但他們對設備的使用性能比維修人員要熟悉的多。加之他們常年累月就在設備跟前,因此,異常事故發生前,往往是他們先發覺,并且得以避免。但正因為他們不是設備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所能發現的,也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對于比較隱蔽的,就由設備管理人員制訂標準,交由他們負責。
三、設備維修管理
設備從試車生產開始,至報廢為止一般要經過3個階段:磨合期,正常使用期,性能衰退期。其使用壽命是由無形磨損程度、維護保養質量決定的。
1.提高人員索質
第一, 采用自學、進修、授課等方式,綜合提高設備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讓大家懂科學管理,用科學管理。第二,多渠道、多層次,提高維修人員業務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
2.合理安排大、中、小修時間及內容
設備運行一段時間后,由于各種原因,如振動、腐蝕等,原有精度會降低,設備管理人員應適時組織人員進行檢修。前期應作好準備工作,包括修前檢查(目的是掌握設備具體現狀,充分做好修理的有關備件、工具等工作)、備件準備、網絡制定、標準制定、財務預算等,確保以最短工期和最少資金完成檢修任務。
3.設備絕不能帶病作業
設備發生故障后,應立即組織人員搶修,絕不能帶病作業,對于重要部位,應制訂嚴格維修標準,對維修人員給以指導和正確約束。
4.維修質量檢查
設備維修結束后,設備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一起對維修質量進行檢查。項目包括結構檢查和精度檢查。結構檢查即檢查修后設備是否完整,有無遺漏等。精度檢查即檢查修后設備是否保持原有精度和性能。精度檢查是一項細致和重要的工作,經驗表明,如果精度達不到,維修部位很快會發生同樣故障,因此一定要耐心進行這項工作。
四、設備的備品備件管理
現在企業普遍采用A、B、C管理法管理設備備件。價值高、制造周期長的劃歸A類;價值中等、使用頗率中等、不重要的劃歸B類,如小型軸承、線圈、液壓缸等;其他的如一些螺栓、密封圈等可劃入C類。
設備管理人員首先要對備件庫存情況了如指掌,通過對其便用情況記錄的分析,掌握其使用壽命,結合市場銷售情況和制作周期,適時提供采購計劃給供應部門。其次,備件到庫后,要組織有經臉的側量和維修人員對其進行檢查,即使上面貼有“合格品”字樣也不能放過,除非確認合格,否則,立即返回供應部門換下來的零構件能修復的盡快修復,不能抱著“先放著以后再修復”的態度,因為時間一長,容易忘掉,造成浪費;再者零件生銹后,會給修復造成困難。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設備管理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