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提出深化與蘋果、華為、BAT、科大訊飛等企業的合作,大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裝備、數字內容等12大智能產業。
2017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經濟總量列中國城市第五位。若按照2018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今年重慶經濟有望突破兩萬億元。
但是,從科技研發投入比重、智能制造水平等方面衡量,重慶目前依然與北上廣深有一定差距。以研發投入比重為例,在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900億元,占GDP比重達4.13%,而重慶研發投入比重僅1.85%。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是,盡管重慶GDP總量居于全國第五,但就全國GDP排名前十位的城市觀察,重慶是唯一一座常住人口突破3000萬的城市,這意味著重慶人均GDP依然較低。
因此在全國各個城市均進入新一輪產業升級換代的背景下,作為一座工業城市,重慶在工業領域的智能制造進程,將成為重慶經濟是否能繼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就目前的情況觀察,重慶工業目前正面臨智能制造的關鍵時期,不僅是電子制造業需要進一步加強智能化,傳統工業也需要提升智能化比重。
這是因為,第一,重慶GDP在接近兩萬億關口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考慮經濟動能轉換問題;第二,重慶主動將2018年GDP增速調低為8.5%(為1997年直轄以來第二低增速),其目的正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為智能化發展預留空間。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當下重慶在創新領域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創新驅動能力較弱,如盡管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逐年提高,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仍然較低;同時智能制造新興業態、新興模式發展遲緩,層級不高,比較優勢不突出;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力度不大,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效果不明顯。
為此,重慶自2017年以來,開始強調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并在工業招商引資中,重點考慮引進適合該城市工業體系發展的智能制造企業。2018年,重慶提出深化與蘋果、華為、BAT、科大訊飛等企業的合作,大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裝備、數字內容等12大智能產業,力爭全年新引進智能產業企業300家以上,智能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400億元。
而在城市工業領域內部,重慶也開始投入財政資金,對既有工業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2017年,重慶市通過3000萬元的財政資金投入,一共支持了22個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帶動工業投資6億元,項目預計新增銷售收入113億元。
重慶上述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成效顯著。據官方統計,完工項目共計減少用工1679人,節省人工成本9200多萬元,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7.2%、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12.5%、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8.4%。
而通過上述兩方面的發力,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注意到,2017年以來,這座城市表現出了較強的發展勢頭。
一是2017年重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增長19.1%,占GDP比重達到1.85%,并有望在2018年繼續提高1個百分點。
二是2017年重慶新培育入庫科技型企業3465家,高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增長約40%,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4.9%,表明重慶的發展新動能已經日益顯現。
從歷史沿襲看,重慶上一輪的智能制造產業以筆電項目為起點,近十年來持續發力。目前已經形成有筆電產業領跑,智能手機、智能穿戴、顯示屏生產等多個領域競相發展的格局,并在2017年開始,取代汽車產業,成為重慶工業經濟的第一支柱。
具體來看,2017年,重慶電子制造業產值實現同比增長27.5%。占全市工業產值的24.1%,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1.3%。
累計生產筆記本電腦6095萬臺,同比增長9.9%。顯示器2420.4萬臺,同比增長10.7%。打印機1450.9萬臺,同比增長5.4%;手機2.58億臺,同比增長19.3%,集成電路4.3億塊,同比增長38.5%;液晶顯示屏9128萬片,同比增長131.2%;印制電路板2305.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5%。
同時,2017年,智能制造等新興產品成為重慶外貿中的“新亮點”。2017年,全市出口智能穿戴設備達233.2萬臺,同比增長1.1倍;實現出口值15.7億元,同比增長6.5倍。
事實上,重慶智能制造領域的持續發力,也推動了中歐班列(渝新歐)運力的增長。截至2018年1月31日,渝新歐累計開行1651班(去程1081班、回程570班);2018年1月共計開行78班(去程31班,回程47班),較去年同比增長66%。
除電子制造業外,汽車產業是重慶的另一個工業支柱,但近兩年來,該產業增速出現一定的下滑。而如何利用通過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推動該產業繼續發展,是2018年重慶市工業經濟能否進一步持續增長的關鍵。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注意到,重慶擬定的計劃是,將在2018年重點發展汽車電子電控核心技術,加大車身電子企業的引進培育力度,補齊車載電子核心產品短板,加強技術支撐平臺建設。
同時,依托重慶華數、重慶川崎、重慶廣數、翰德高科等機器人重點企業,加大電子行業專用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弧焊機器人、地下管網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進一步提升裝備、汽車、手機、家電、醫療器械等傳統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智能產品,爭取2018年工業產品的智能化率提升10%。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制造不僅要強調制造環節的智能化,以加大投入,將智能化融入重慶工業的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的制造全鏈條。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在重慶市內部,未來有望形成兩大智能制造的實施區域。
一是兩江新區,其或將成為重慶市機器人產業的主陣地。目前,兩江新區已引進機器人企業近30個,排名世界前五的機器人廠商已有四家落戶此地。而根據計劃,到2020年兩江新區將實現年產工業機器人1.2萬臺、服務機器人及特種機器人2萬臺以上,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的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二是西永微電園,其或將成為重慶智能終端產業的主陣地。根據計劃,西永微電園將積極引進高端研發機構,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和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大量引入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互聯網+”、智能制造相關創新創業企業,培育催生一批“獨角獸”企業。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