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間里,來來往往的AGV搬運車、精準上下料的工業機器人和五軸數控加工中心正在忙碌運轉,再也看不見一個工人。這樣的生產場景如今在臨港上飛裝備智能工廠內已成為常態。
從虛擬設計到自動生產,從“制造”轉為“智造”,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日漸革新的智能系統和智能制造技術。昨天,2017國際智能系統與智能制造創新論壇在上海復旦皇冠學術交流中心舉行。論壇上,由滬上四所高校共建的上海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院正式成立。來自復旦、同濟、歐洲微電子研究院、俄羅斯工程院、芬蘭技術科學院等各國學者分享了各自領域的最新成果,共同探討上海智能制造產業的未來。
日前,位于臨港地區的上飛裝備智能工廠,首個無人車間正式啟用,這是目前國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生產線。與數字化時代不同,智能制造使得個性化、多品種、小批量的定制化成為可能,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人類工業史上經歷了從機械化、自動化到數字化的三次工業革命后,如今迎來智能化的第四次革命?!?同濟大學企業數字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張浩指出,如果說“數字化工廠”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虛擬工廠運行環境,實現產品工藝規劃和制造系統的仿真與優化,那么“智能化工廠”就是從傳統知識表達技術轉向大數據驅動的知識學習,機器不但可自動化運作,還可學習、推理、認知,達到較高水平的人機協同融合。
芬蘭圖爾庫大學博士戴偉力對“物聯網生態系統”展開了討論。他認為,物聯網則是互聯網的延伸,互聯網沒有打破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隔閡,將由物聯網來打破。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等技術,物聯網可以把一切連接起來。據統計,目前全球有三百多家企業正在積極建設物聯網生態系統,其中既包括IBM、GE、谷歌、微軟、亞馬遜、思科、華為這樣的大企業,也包括像艾拉、Sigfox 這樣的初創企業。到2020年,物聯網將會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對世界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論壇上,臨港海外創新中心的展示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興趣。作為臨港集團打造的國際化功能服務平臺,臨港海外創新中心在智能制造領域,逐步在中國、澳洲、美國、德國、芬蘭、日本等地布局全球創新網絡體系,向國際輸出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臨港海外創新中心俞旻懿表示,該平臺將對帶動上海的智能制造裝備、軟件,幫助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打開全球視野。
作為上海唯一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特色集聚區,臨港地區以政策為引領布局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論壇當天成立的上海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院,是在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計劃支持下,復旦大學協同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三家高校共建的創新中心。據悉,該研究院將圍繞我國在電子信息領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目標,聚集智能產業高端人才,促進產學研合作,形成科研人才培養的創新機制,建成世界級的“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中心。
該研究中心將通過智能電子系統平臺的創新應用,進一步整合和垂直集成從微納電子、物聯網和云計算等領域的前沿成果,推動我國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和新興智能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并在部分領域實現技術與應用實踐處于世界前列,為上海和長三角地區成為全球電子信息領域領先發展的地區作出貢獻。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