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一則“中國擬暫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發放”的傳言,讓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引發熱議。國家發改委對于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審批是放寬還是從嚴,更是成為業界爭論的焦點。
產能過剩苗頭隱現
此次對于新能源乘用車資質審批暫停的說法,源于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發放加快,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跡象。
截至目前,國內共有15家企業獲得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主要包含傳統汽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和新成立企業。今年國家發改委已經批復了8個新能源汽車項目。而去年全年,獲得批復的企業總共才7家。這也意味著,今年不足半年內的批復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批復總量。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家發改委審批的這15家企業,投資規模在4.8億-60億元之間,年產能在4萬-36萬輛。其中,已經銷售產品的有北汽新能源、奇瑞和知豆,其余獲得資質的企業暫時還沒有新車上市消息。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超過30個。按照今年批復的項目以及各大車企發布的產能規劃估算,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到500萬輛,遠超《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2020年產銷200萬輛的目標。
審批鼓勵放寬
盡管目前的規劃產能已遠遠超過了《規劃》提出的產銷目標,但后來者仍不斷地搶占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僅占到總體銷量的1%,很多企業還沒進入,現在不應該暫停,而是應該加大鼓勵力度,讓更多的“鯰魚”攪動新能源汽車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仍有超過200家企業正在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其中蔚來汽車、奇點汽車、樂視汽車等新興造車企業位列其中。而隨著大眾汽車與江淮汽車的合資獲批,更是為未來合資品牌開辟了樣本。
技術從嚴已成趨勢
新能源乘用車審批準入政策已經提高了技術門檻。按照《新建純電動企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明確提出了技術上具有純電動乘用車產品從概念設計、系統和結構設計到樣車研制、試驗、定型的完整研發經歷,同時需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系統、整車集成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擁有純電動乘用車自主知識產權和已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等要求,《規定》中對企業的注冊地、完成研發經歷和專利方面也有嚴格的指標。
今年初,政府對新能源補貼政策也同步進行重新調整,對申請進入新能源推廣目錄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僅強調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還強調企業的售后服務水平。同時在審核時,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以及市場競爭力、消費者滿意度也成為審核內容。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管理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