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SMT業內分的比較清楚的就算三部分了:硬件(HARDWARE),制程(PROCESS)和程序(PROGRAM)。而本人認為:硬件(HARDWARE)是整個SMT的基礎,沒有設備,就沒有后兩種。
SMT設備保養
而實際應用中也是這樣;撇開程序不談,說說每個人都很關心的制程(PROCESS):有一大部分是在溫度曲線(PROFILE)的控制之下的,而溫度曲線(PROFILE)的調節實際也是建立在硬件(HARDWARE)基礎之上的。另外,有一些制程缺陷是由于貼片的原因造成的,而這一原因中,大部分于是與硬件(HARDWARE)相關的。所以我認為,設備保養是首位的,換句話說,如果設備處于理想的狀態,那么我們的壞品率也將是最低的。但在大部分廠家,這種概念并不被重視,生產是第一的,保養為生產讓路,可以任意取消。殊不知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設備的壽命,增加了設備的部件的負擔,遠一點說降低了設備的精確度。
關于保養,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老化式保養(大概在60年代,但現在有些廠還在用) > 只有等機器老化壞機時才進行修理> 沒有備件管理及訂購計劃> 沒有固定的保養計劃預防性保養(大概在70~80年代)> 保養按照預定的時間段進行> 有規定的保養表格可參照? > 沒有壞機時間紀錄和分析> 可以相對減少機器的壞機機率生產性保養(90年代初)> 是預防性保養中在成本、效率和效力之間形成的一種平衡狀態> 有章可循,按設備的說明保養及更換配件 > 備件系統較完善> 設備可以在低成本高產出狀態下運行 寫到這里,實際上我想想大家介紹的是一種比較新的保養方式---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其實也不是很新啦,90年代中期的產物。
我自己翻譯過來叫“全民生產性保養”,不知道其他材料怎么個叫法。按照原文的說法,TPM是一種從管理者到操作員,所有成員全部參與,力圖建立一種和諧的人-機關系的保養方式(有點兒象“以人為本”的說法)。具體由以下5部分組成: 1. 自治性保養 2. 個人進步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6個浪費 3. 計劃性保養體制 4. 生產流程設計和設備管理體制 5. 教育和培訓以獲得持續改善 實際操作中就比較麻煩了,但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將保養建立到操作員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塔式結構,從而節約技術員的時間,有更多時間來處理質量問題和提高生產效能。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MES系統解決方案,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