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提到B2B網站,大家的反應就是阿里、慧聰這樣的電子商務平臺;但是,探究基于互聯網的B2B的本質,就會發現B2B的核心在于兩端的企業而非平臺。事實上,在我們提到的交易平臺之外,企業對于物流倉儲的剛需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B2B網站的發展歷史與現狀簡介
從上世紀末開始,隨著企業內部信息化(內聯網)建設在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企業自然而然地開始出現“將內部IT網絡延伸到自己的供應商或客戶之處,從而與外部供應鏈合作伙伴實現電子化的互聯互通”這樣一種強烈的需求。正是在這一市場需求背景之下,IBM于2002年提出“電子商務,隨需應變(E-businesson demand)”的企業發展戰略。
由IBM所引領的這一股“電子商務”潮流,在當時主要指的就正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B2B電子商務,在那個尚屬“渠道為王”的年代,C2C還只是買賣舊貨的“跳蚤市場”,B2C還處在前途未卜的萌芽狀態,普通人對于“電子商務”的理解與認識知之甚少,“電子商務”還主要只是少數大中型企業內部相關專業人士關心與研究的課題。以國內的華為、中興、聯想等先進企業為例,基本均在2003年左右開始研究實施自己的B2B電子商務戰略,著手以“供應鏈業務外部協同”為核心訴求的“企業外聯網”建設。
然而,歷經過去十多年的發展到如今,原本少有人看好的,面向普通消費者的B2C電商(網上零售)其發展可謂高歌猛進、欣欣向榮;而原本很多人(如IBM等一干大中型企業)寄予厚望、投入不菲,以“供應鏈業務網絡協同”為核心訴求的企業間B2B電子商務,其發展卻是步履蹣跚、成效不大,遠未達到當初的預期。
據美國一家權威研究機構“Supply Chain Insight ,LLC(下文簡稱LLC)”在2014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80%的企業仍然主要是在依靠電話、傳真、電子郵件、電子表格數據(如Excel)等傳統方式與供應鏈合作伙伴(供應商、客戶、物流商等)進行商務活動的協作連接,遠未達到所謂“電子化互聯互通、供應鏈可視化”的程度。
而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有關“B2B電子商務”的發展,其總體水平則是顯得更為落后,因為代表未來B2B電商發展趨勢,以“業務流程互聯互通、供應鏈可視化”為核心訴求的一種創新商業模式“供應鏈商業網絡(Supply Chain Business Network,SCBN)”,在發達國家已經有十多年的研究與發展歷史,目前正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進步的推動,漸有燎原之勢,而國內的所謂B2B電商,則迄今為止還仍是主要在層次較低、價值越來越有限的“信息黃頁中介型”的商業模式中苦苦掙扎、找不到轉型升級的出路。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B2B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