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百萬億資產管理行業的監管大年,占比近1/3的銀行理財在監管中首當其沖。剛剛出臺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更是要求資管行業在一年半內全數實現凈值化管理,以預期收益類為主的銀行資管再次面臨“大考”。
在12月12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嚴監管環境下的資管行業轉型》(簡稱“資管報告”)中,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機構針對以理財產品為代表的銀行資管業務開出“藥方”:拓展風險收益邊界,借助金融科技向“私行化”邁進。
在銀行理財的大類配置中,固定收益類資產占絕對主導地位,2016年末,債券、非標債權類資產和貨幣市場工具在其中占比達到74.39%。
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周月秋在資管報告中表示,未來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必須突破理財業務的傳統框架。“資管業務要成為客戶資金與優質大類資產投資工具的匹配橋梁。通過FOF、MOM等資管投資模式,整合理財業務和基金、保險產品等代銷服務,拓展投資的風險收益邊界,提高投資標的的標準化程度和信息透明度。”周月秋說。
周月秋認為,目前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對權益類資產、另類資產和全球化資產的配置偏低。
數據顯示,在理財產品的配置中,近年來權益類資產占比始終徘徊在6%-8%,另類資產占比更是不足1%。此外,由于外匯資金管制,商業銀行資管產品投資境外資產主要通過各類QDII產品等少量渠道實現。但截至2017年6月末,經外管局審批的QDII投資額度僅有899.93億美元,其中分配給商業銀行的額度僅為138.4億美元。而且自2015年4月以來,已連續15個月未有新的QDII投資額度審批,這也導致銀行資管產品的境外配置占比非常微小。
周月秋認為,新形勢要求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中以投資理念替代傳統的信貸理念,更積極主動管理風險、經營風險。同時要優化風險計量工具,未來資管業務的風險管理模型不能僅僅基于歷史數據,更要具備深度學習能力,提高對風險源的識別定位能力,對市場環境劇變、“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預測和應對能力,實現風險控制的動態性和前瞻性。
在理財產品凈值化道路上,原先高大上的私人銀行正成為普通產品的學習對象。銀行人士認為,凈值化管理的解決之道是個性化地提供產品。
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孔慶龍認為,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相融合,是銀行資產管理在當前窗口期下的一個“突圍之道”。兩個板塊有效銜接,將推進銀行業務的發展。這一過程中,需要做好客群經營和產品管理。
周月秋表示,當前銀行資管受眾的一大特點是多元化,法人客戶和互聯網用戶在增加。從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主體構成來看,個人客戶(包括一般個人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的占比已由2013年末約70%降至2016年末的53.5%,而由機構客戶與銀行同業構成的法人機構客戶占比已升至46.5%,特別是銀行同業客戶的占比由2013年不到4%,升至2016年末的20.6%,產品余額累計凈增加約5.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凈增額的近30%。
此外,個人客戶分層日益顯現。近年來,以私人銀行客戶為代表的高凈值個人客戶理財產品增速顯著高于一般個人客戶,私人銀行產品在全部個人理財產品余額中的占比已由2013年末的約9%上升至2016年末的13.4%。
“個性化、專屬化的大類資產投資策略過去主要服務于高凈值客戶,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資產管理邊際成本下降,以及預期應用門檻的顯著下降,將逐漸成為一種普遍化的服務模式。”周月秋說。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