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正式對外公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投資者關心的資管產品分類標準、產品信息披露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規范,明確提出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等內容。連日來,經深入走訪本市多家金融機構了解到,市場反應較平靜,老百姓普遍感到理財市場更靠譜了。
《指導意見》一出,短期理財產品會不會更搶手呢?經連日來走訪本市多家銀行的基層網點了解到,多家銀行在售的3個月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銷售平穩。大型銀行此類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在4.5%左右,中小銀行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更高,有的超過5%。在新興路附近的一家銀行網點,準備買理財產品的陳阿姨說,她更愿意買半年期的理財產品,因為“短期產品有時到期后,銀行沒有高收益的新品接續,錢轉到別的銀行挺麻煩,就只好放在銀行拿活期利息,不如一次性買長期的,收益更高”。
很多中老年市民和陳阿姨想法一樣:“短期太折騰,一年期以上又擔心家里用錢。”半年以上、一年以內的產品最受歡迎。而對短期產品比較敏感的多是股民。買過證券公司短期理財產品的市民劉先生表示,他一般會在出國時或節假日將賬戶資金從股市轉出,證券公司推薦的短期理財產品挺合適。不過他同時認為購買開放型貨幣性基金也挺好,而且風險低、到賬快。金融機構人士稱,大資金客戶對短期理財產品比較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記者暗訪時發現,所有的正規金融機構人士在柜臺接待客戶并介紹理財產品時都不會說“保本保收益”,而是反復提示投資風險,還邀請意向客戶錄音錄像。一些工作人員透露:近年來,監管部門已經反復提示基層規范營銷行為,各個環節都要求留存痕跡證據。在各種檢查中,他們一旦被發現問題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接受隨機采訪的市民紛紛表示,正規的金融機構人員特別謹慎,反而是社會上的一些發小廣告的所謂中介理財機構大包大攬地說“啥都保”,此類機構已經多次被媒體警示,多數人已經知曉他們的伎倆。
金融業內人士指出,按照《指導意見》要求,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并承諾或進行剛性兌付的,將會被加重處罰。在各項規定的嚴密對接中,不僅有利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還可以使百姓的錢袋子更安全。
欲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