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起草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中涉及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多類機構的眾多產品、近百萬億元資金,對資管業務存在的業務主體、投資范圍以及多層嵌套、杠桿不清、監管套利、剛性兌付等問題,設定了統一的標準規制。
“資管新規對于分級產品、多層嵌套產品、通道業務等從嚴治理,行業的短期陣痛不可避免(過去一年體現明顯),但長期利好行業健康生長,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天風證券策略研究團隊指出。
有業內人士認為,《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打破剛兌,并首次對剛性兌付做出了認定,剛性兌付這一行業“痼疾”將會出現改善局面,理財投資者“風險自擔”的市場化模式將會出現。
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資管業務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1%。截至2016年末,我國資產管理產品規模合計達到114.8萬億。其中,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為1.7萬億元。
央行表示,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
近期指導意見在充分立足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管業務開展情況和監管實踐的基礎上,制定《指導意見》,通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促進資管業務健康發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資管新規主要目的在于統一產品標準、消除監管套利、規范業務發展,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定義資管業務、資管產品、投資者以及規范產品類型、投資者管理要求、資管人員從業要求、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與風險隔離等之外,《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打破剛兌,并對剛性兌付做出了認定。
“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公允價值確定凈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機構代為償付。”這些被認定為剛性兌付。
此次對于剛性兌付的行為,《指導意見》還提出了根據存款類和非存款類持牌機構,進行分類處罰,包括規范、糾正并實施罰款等行政處罰。
《指導意見》還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風險,同時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應全部給予投資者,讓投資者盡享收益,并此基礎上自擔風險。
該意見對于嵌套、通道、降杠桿方面的規定更細致。
《指導意見》指出,資產管理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但所投資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投資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指導意見》還規定,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海通債券姜超團隊指出,對于銀行來說,在穿透式管理和通道被清理的情況下,銀行的每一筆投資(包括主動管理和委外)均會受到資本充足率的約束,風險偏好趨降。禁止多層嵌套和穿透式管理或致委外收益率下降,且由成本法改為凈值型,銀行主動管理意愿上升,銀行理財委外規模趨降,但投顧需求仍存,主動管理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統一規范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外,該意見還對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進行了詳細的限定。“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非金融機構依照國家規定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的,應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以及本意見關于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要求。”
《指導意見》特別指出,利用互聯網平臺公開宣傳、分拆銷售具有投資門檻的投資標的、過度強調增信措施掩蓋產品風險、設立產品二級交易市場等行為,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21號)等進行規范清理,構成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發行證券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溫馨提示:欲了解更多關于企業資源管理的內容,請點擊乾元坤和資產管理系統,或撥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