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發展與生存離不開管理和經營,其生產管理中的設備管理也尤為重要,生產效率的提升與設備狀況的好壞有著必然的聯系,TPM管理能夠有效改善設備管理狀況,加強TPM設備管理,能夠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TPM設備管理水平提升措施
一、抓好人才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
人到任何時候都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所以首先要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企業在進行設備配套購置和大修的同時,應注重人員培訓。要提高設備的有效作業率,就必須提高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除了調動現有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外,還應每月安排兩次職工業務學習,學操作規程、基本工作原理;利用新設備到廠安裝調試的機會,請廠家技術人員對職工進行現場教學,傳授操作要點;選用素質高的人員到設備生產廠家去學習;選用必要的機電維修工、操作工深造,使身懷絕技的修理工和操作工工通過理論學習,不僅可以更加熟練地操作、修理,而且在技術革新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二、加強設備潤滑管理,減少設備故障
設備潤滑管理是企業設備維修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級保養”的重要內容(由于本人認為它重要,就從下面的“三級保養”中單列出來),設備缺油或油質變質,會導致設備故障甚至破壞設備的精度和功能,據有關人士粗略統計,工業企業中60%左右的設備故障、機件磨損、停機都是因潤滑不良造成的,因此,應重視潤滑管理。
設備管理部門應設專職或兼職潤滑管理員,負責全廠的設備潤滑工作;車間設備主任和設備管理員全面負責本車間的潤滑工作,制定設備潤滑卡片和圖表,并根據潤滑卡片及圖表,監督和檢查潤滑工作;各車間要設專職潤滑工,認真做好設備潤滑的“五定”(即定點、定質、定量、定時、定人)工作,并做好潤滑記錄。不僅如此,在潤滑管理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應借鑒兄弟企業好的經驗,建立潤滑站,潤滑管理一條龍,通俗地說一桿子插到底,即設備潤滑管理員管理潤滑站、負責全廠的設備潤滑、負責油料采購、保證進油質量(購進油應具備化驗及合格證)、對潤滑故障負責。
實行潤滑管理一條龍,可以避免出了潤滑事故,設備科、車間互相扯皮。對于潤滑油的化驗,建議投資建一個實驗室,廠領導如果考慮到相對用量少、不經濟,可以到石油公司去化驗,但變壓器用油應由供電部門化驗。潤滑油要實行“三過濾”(即入庫過濾、發放過濾、加油過濾)。各分廠回收的廢舊油,集中交廠潤滑站處理再用。潤滑管理也應動態監測或利用先進的測試儀器,如紅外線手持式測溫儀等,及時發現電機和軸承等機件的內部溫度,將潤滑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
三、強化設備的“三級保養”制度
要始終把設備保養工作看成是設備管理的基礎。一是“時間到位”,至少堅持每班半小時的例保,每周4小時的周保和每月8小時的月保工作。二是“人員到位”,設備保養期間要求機臺人員、技術員、修理工和職能部門(設備科)組織的檢查人員全部到位。三是“項目到位”,制定例保、周保、月保的詳細項目、內容和要求,保養人員按項目和內容逐項保養,經車間和廠里的兩級檢查,不合格的返工;保養較差的車間和機臺,在廠里調度會上通報批評,并扣罰相應的獎金;逐步養成職工良好的設備保養習慣。
四、加強計劃檢修和預防維修
在計劃方面:每年停產15~20天對設備進行中修,每個車間每月停一臺機進行輪修。對各機型設備制定中修計劃,中修前1~2個月,對設備狀況進行摸底,確定維修項目,準備備品配件;維修結束后,設備科協同有關部門對維修項目逐項檢查驗收。對于運行狀況較差的設備,送到生產廠大修,以保證設備的性能和精度。在預防維修方面;部分車間應推行第三班維修制,每天根據設備運行情況和點檢結果,由第三班維修人員進行維修處理,做到維修有計劃,故障不過夜。積極推行組件維修,對一些維修難度較大、時間較長、故障率較高的部件,多備一套組件,一旦出現故障就更換整個組件,以縮短維修時間,或定期更換故障多發組件。
了解更多,請點擊乾元坤和設備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