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2295 6919
135 2295 6919
公司主站Website:
www.sdfoef.cn
電子郵箱:
qykh2009@163.com
公司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天創世緣B2座30整層
Software 軟件百科
類別:網站建設訪問量:1520編輯:admin 日期:2024-11-01 20:58:00
最近半年,“自媒體”一詞已經席卷互聯網輿論界,傳統媒體人一個接一個的揭竿而起,不是跳出體制,就是開山立派,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看到自己臉上的自媒體氣質。正如某媒體大佬所說,“記者提問時都報所在媒體名和自己的自媒體名,看來傳統媒體人開設自媒體已成趨勢。”
雖然早在2003年,美國新聞學研究者就已經提出了“自媒體”概念。但在國內,第一個言簡意賅地說清楚自媒體含義的,是《新周刊》執行總編封新城。2010年4月16日,他在微博上發了一條足以載入新聞傳播教材的語錄——“我不是媒體人,我是媒體”。
(博文配圖)
自媒體一詞原本是個普適概念,任何個體“借助數字科技手段,像媒體一樣生產并傳播內容”便可稱為自媒體。不過在國內,由于微博時代成就了“公知”,微信時代成就了“科技圈寫作者”,如今提到自媒體,公眾往往將其與這兩類人聯系在一起。譬如某“微信自媒體聯盟”,其成員名稱多以“科技”、“商業”、“移動”等字樣開頭。整個中國自媒體江湖,看起來就像《南方周末》和《21世紀經濟報道》的內部聯歡會。
這顯然是不正常的。CCTV有十幾個頻道,都市報有幾十個版面,即便在自媒體時代,也應該符合傳統媒體時代讀者的的內容需求。
我第一次覺得這個事兒不對勁時,正和虎嗅一哥闌夕在北京爬山,他氣喘吁吁地和我說“未來的自媒體世界,一定不是科技圈的天下,娛樂、體育,在這些更有生命力的土壤中,也同樣會有自媒體誕生。”
兩個月后的某次觥籌交錯間,我拿起手機,向潘越飛展示搜狐新聞客戶端中的一個直播節目《紅燕來了》,當發現平均每天晚上都有30多萬粉絲共同在線與這位叫“紅燕”的女主播互動時,小潘這個業界公認的自媒體當紅炸子雞立刻就震驚了,連呼“這才是真正的自媒體!”
沒錯,這才是真正的自媒體。在公知們為佶屈聱牙的新聞義憤填膺時,在科技大牛們熬夜觀看彼岸的WWDC時,小姑娘卻在向普羅大眾提供或許不那么高端冷艷,但絕對直擊心扉的內容服務——情感夜話。
別笑,你可知這節目最高峰時曾有40萬人同時在線?那可是一個個真實的用戶啊。雅安地震時,新浪熱門微博榜上也不過只有兩條微博的轉發超過了20萬;至于微信自媒體大號,且不說過40萬粉絲的幾乎鮮見,推送和閱讀間的流失率也是高的驚人。比粉絲數量更驚人的是質量:這個節目的觀眾大部分是30歲以上的南方女性,擁有穩定的消費能力和一顆渴望分享、暗流涌動的心,這豈是在地鐵上看著科技博客呵呵傻笑的圍觀屌絲們所能比的?
沒有什么推廣資源,也沒有業界專家頭頭是道的分析吹捧,不到5個人的小團隊,不到兩個月,就吸引來幾十萬鐵桿粉絲。沒辦法,這是人的“原生”需求,誰沒有初戀回憶,誰沒有極品前任,誰不愛聽小三逆襲的故事?
于是,在人前風光的“自媒體”們還在為賣身何方而進行利益勾兌時,這個情感欄目已經擬好詳細的贏利計劃。而紅燕這個普通的門戶網站運營編輯,也早已超越了媒體人的身份,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了欄目,每天收到大量女粉絲的求助和大量男粉絲的求愛,徹徹底底的成為了自媒體。
沒錯,在科技力量改變媒體生態時,嗅覺靈敏的媒體人和緊跟潮流的IT佬們或許先搶了風頭,但接地氣的內容終究將匡扶正統——還記得微博最紅火時,媒體們在呈現微博內容時最喜歡挖掘“公知語錄”,可人們最愛看的,還是“我們愛講冷笑話”啊。
PS:聽說在紅燕這個生鮮案例一舉成功后,她的同事們又在醞釀新的欄目,講星座。欄目還沒上線,就被星座愛好者們從后臺搜索到,一夜漲了幾千粉。眼下有哪個自媒體擁有這樣的用戶粘度?
【上一條】 沒有上一條
【下一條】 沒有下一條